化学品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对人类健康、公众安全、生态环境的广泛的危 害。全球化学品庞杂,存在大量风险未知的品类,有效管理可能具有潜在环境健康危 害的化学品成为政策制定者的重要课题。实现数量巨大的已知与未知化学品有效的安 全管理,必须及时开展化学品科学、规范的危害与风险评估。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技 术指南作为全球公认度最高的化学品危害 评估技术体系,其指南制定的绝对技术主 导权长期为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掌握, 指南标准只兼顾了上述国家的地域差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个性需求。特别是在水环境危害技术方法规定的受试生物(水生顶级 脊椎动物鱼类)领域,多采用上述发达国家本土代表性鱼种。中国作为全球化学品生 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在遵循国际生态保护共性的前提下,以本土物种实现对本国环境 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已成为不二选择。
与急速增长的化工产业、市场和化学品消费相比,我国化学品管理起步较晚,尽 管我国管理法规一直强调“以本土物种护本国环境”的科学理念,但现行国标多为 OECD 标准等同转化,长期缺乏基于我国本土受试生物的技术方法,导致我国化学品 安全管理中长期被动接受国外鱼种的数据,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
2013年,上海市检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稀有鲍鲫发现机构中科院水 生所合作,牵头研制了我国首个基于本土鱼种稀有鲍鲫的国标,打破了这一僵局。其 后,经过不断应用,中心标准研制团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融入国际鱼类毒性测试最 新原则与学科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提升试验物种敏感性、系统稳定性、结果准确 性及动物福利兼顾性,形成《化学品稀有鲍鲫急性毒性试验》企标,填补了国、内外 同类标准的多项空白,技术水准达国际领先水平。
助力我国完善化学品管理法规体系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化学品一般都不具有显性的“毒性”或“危险性”,但可在很低的浓度水平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 长期潜在的危害性影响,如内分泌干扰、 生殖发育毒性和神经行为异常等。随着发 达国家不断加快高度关注物质 (SVHCs) 等潜在有害化学品的淘汰,推出高技术附 加值、安全、环保的替代品,中国成为有害化学品“产业、污染和风险同步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并逐渐成为 潜在SVHCs 的主要生产、使用、排 放及受害国。2020年,稀有鲍鲫明 确成为我国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唯 一推荐的试验鱼种,凡在我国登记、 申报、生产、使用及消费的新化学 物质均需提供基于该鱼种的危害数 据用于化学品安全评估与管理。本标准优化改进的关键技术指标,确保了基于我国唯一本土模式鱼种稀有鲍鲫的技术标 准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也对我国尽快弥补化学品管理制度体系发展的短板,防范“看 不见”的潜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助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质量
稀有鲍鲫为肉食性鱼类,处于我国鱼类种类数最多的营养级,可作为大部分内陆 水域具有代表性的鱼种。其原始种源自我国四川省境内生态脆弱的板块,具生态敏感 性。本标准持续关注稀有鲍鲫在测试中的敏感性稳定与提升,确保我国脆弱生境充分 得到保护。
打破基于国外技术方法及试验鱼种的数据在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中的垄 断地位
在我国GLP 实验室尚未实现与全球数据互认的情况下,超过95个化学品稀有鲍鲫 急性毒性试验数据已被欧洲化学品管理局、美国环保局及日本厚生劳动省等国际化学 品权威化学品管理机构接收,数据质量评级为1(最高可信级别)。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化工行业绿色转型
本标准应用于化工与消防行业龙头企业绿色替代品开发、登记申报全过程,直接 为其提供对接国内外管理最高需求的水生危害评估,高效助力数款环境友好型替代产 品的开发,提升了企业安全管理意识,节约其产品开发、合规成本。
助力履约和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等的高质量科研与产出
中国作为世界化学品生产和使用大国,一直是《斯德哥尔摩公约》等化学品国际 公约及国际化学品管理战略方针 (SAICM) 的积极参与者,本标准为《斯德哥尔摩公 约》履约,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地方标准与团体标准研制提供科学、规范的水生 危害数据。受邀于中国环境学会、中国毒理学会、中国氟硅协会、上海环境学会、上 海毒理学会等知名学术团体平台进行标准与技术思路交流宣传,获学术同行高度评价。
助力国家新化学物质登记、申报与管理全链条
本标准为新化学物质的登记申报提供达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指导与规范数据,有 利于提升我国化学品安全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化学品登记申报企业、中介机构及相关 测试机构化学品登记注册的规范度与效率,为上述机构提供直接、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