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标准:
院前急救的“生命车”
来源: | 作者:上海市标准化协会 | 发布时间: 2023-09-14 | 438 次浏览 | 分享到:
院前急救体系是城市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市民日常急救、突发公共事件救援、重大活动保障和急救技能普及培训等职责。救护车是院前急救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是院前急救人员高效开展现场抢救和转运的重要平台,也是院前急救服务能级和保障能力的重要体现。
急救标准的上海品牌
  为了更好地提升上海急救服务质量,上海市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本市院前急救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本市院前急救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市领导提出明确要求,上海市院前急救体系应着重加强内涵建设,尤其是在标准规范制定方面,更应当集中力量,有所建树,树立上海品牌。
  2018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组织精干力量成立编制小组,在政府相关部门及汽车制造企业的支持下,完成《监护型救护车配置规范》(DB31/T 1108-2018)的编制工作。DB31/T 1108-2018聚焦在用于市民日常紧急医疗服务的特种机动车辆,适用于本市院前急救系统采用已定型汽车整车或定型汽车底盘改装的监护型救护车,规定了监护型救护车的基本要求、改装要求、外观标识要求、医疗舱内部功能布局要求、通讯及信息化系统配置要求和急救药械配置要求。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小组参阅了国内外的相关标准规范,并听取采纳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参阅的国内标准包括原卫生部编制的卫生行业标准《救护车》(WS/T 292-2008)、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的汽车行业标准《救护车》(QC/T 457-2013)以及部分省市的规范性文件和企业标准;参阅的国外标准包括美国的《生命之星救护车》(KKK-A-1822E 2002)和欧洲的《医疗车辆及其设备-道路救护车》(DIN EN1789-2014)等,部分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一流水准。DB31/T 1108-2018是国内第一个关于救护车的地方标准,在国内同行业内具有引领性和可推广性。
车辆运行性能优良
  救护车是承载生命的重要工具,运行性能优良是最基本要求。DB31/T 1108-2018规定了基本要求、改装要求、外观标识要求、医疗舱内部功能布局要求。
  以量化指标规定了基型车的选择,确保其性能优良;又规定了救护车环境温度、防抱死制动性能、防雨密封性、防腐防锈性、灭火装置等,确保车辆运行的安全性;还规定了通风换气、冷暖空调、医疗舱内噪声的量化指标,确保了救治环境的舒适性。
  秉承人性化和精细化管理的宗旨,对医疗舱的框架结构、材料应用、操作适用性、担架固定牢靠性、阻燃、消毒要求等进行了详细说明,确保了救治空间的实用性和医疗安全性;又对电气系统、线路设计、电容量配置、供氧系统、照明系统等进行了要求,确保救治过程保障条件的稳定性。
  外观标识要求包括车身颜色;标志图案;喷涂或粘贴位置;标识字体大小,颜色、色号及粘贴部位等。凸显上海特色,实现了统一性,使社会公众易于识别,也便于接受社会监督。

  医疗舱内部功能布局要求包括医疗设备、仪器及药品固定或放置、使用的便捷性;通风供氧控制的便捷性;输液装置、气体输送终端接口、电源插座等合理性。遵循救治便利的原则,确保救治过程的流畅和便捷,有利于提高救治质量和效率。

药械配备种类齐全
  院前急救救治的伤病员具有病情危重、复杂多样、病情易恶化等特点,配备性能优良、操作便捷、种类齐全的药械至关重要。DB31/T 1108-2018要求车内配备包括抢救设备、诊疗设备、创伤设备和搬运设备共计19种,车载药品耗材28种,急救药箱(包)70种,以更好的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例如心脏骤停是院前急救过程中遇到的最为危重的生命状态,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率是检验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的国际通用标尺。为了提升心脏骤停现场救治能力,DB31/T 1108-2018要求车内配备自动心肺复苏机、可视喉镜、便携式呼吸机等设备。自动心肺复苏机可以保证胸外按压的质量并保持持续按压,容许急救人员腾出时间和精力采取其它相关的救命措施;可视喉镜方便急救人员快速准确地建立高级气道,减少时间延误;便携式呼吸机有助于维持伤病员的呼吸功能,纠正或改善缺氧状态。心血管疾病高发且呈年轻化趋势,十二导联监护除颤起搏仪结合患者生命体征改变有助于早期识别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为精准启动院内急救资源提供依据。
信息化智能化衔接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提高院前急救的过程管理效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救护车智能化已成为发展趋势。DB31/T 1108-2018适应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规定了通讯设备、信息传输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电子病历移动书写终端等的配置要求,有利于加强监督管理、大数据分析、院前院内急救即时衔接,使救治流程更加顺畅更加高效。
  随着胸痛、脑卒中等专科救治中心的加快建设,院前院内信息衔接可提高急救资源的运行效率、提升危重急症患者的整体救治效果。为了确保信息传输的稳定和顺畅,DB31/T 1108-2018要求救护车上应提供保障车载设备运行的多种网络接入方式。信息传输设备具备通讯模块,支持3G以上的多种通讯制式,支持主流运营商通讯模式,具备通讯功能。
提升急救有效能级
  DB31/T 1108-2018的编制有利于规范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提升现场救治质量,促进院前急救行业的规范化建设。使得本市院前急救医疗机构在车辆装备方面具备了明确的执行依据,使一体化管理、同质化服务更能落到实处。对于推动院前急救体系健康发展、改善市民对急救服务的获得感、在行业内发挥引领示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本市拥有各种救护车辆1000余辆,按DB31/T 1108-2018进行配置的监护型救护车已达756辆。2019年全市急救出车89.4万次,救治人次79.7万,急救行驶公里1789万公里,急救平均反应时间≤12分钟,与2015年相比缩短近5分钟。

与2015年相比,心脏骤停复苏成功例数增加了103%。监护型救护车配备的通讯及信息化设备,有力推动了院前院内急救体系的有机融合、高效运行,目前已与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立了信息传输通路,急救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危重急症患者的救治效果得以提高。

 • 典型案例

地址:上海市武夷路258号     电话:021-54048034     邮箱:bzhxh@cnsas.cn     版权所有:上海市标准化协会